清朝历史上有许多科举名门世家九融配资端,但如果论及名气,昆山徐家当属翘楚。如果他们自认“第二”,恐怕没有人敢争第一。徐家三兄弟中,不仅有一位状元,还有两位探花,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“昆山三徐”。
老大徐乾学与老二徐秉义分别在康熙九年与十二年考中探花;而最为出名的是徐乾学的弟弟——徐元文,他在顺治十六年就荣登一甲一名,并且被顺治帝亲自称为“佳状元”。徐家三兄弟不仅在科场上屡获殊荣,更在康熙帝治下成了深得宠信的大臣,尤其是徐乾学,虽然未能如弟弟徐元文那样成为大学士,但却是最受康熙宠爱的臣子之一。
若你曾观看过电视剧《天下长河》,或许对徐乾学的形象有所了解。剧中对他为人处事的描写较为客观,但如果从正史来看,徐乾学却是一个令人作呕的无耻之人。
展开剩余78%徐乾学的科举之路可谓一路顺风顺水,继考中探花后,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。而在康熙十一年的顺天会试中,徐乾学担任副主考,正是在他的手中,韩菼被挑选出来,得以参加会试,最终也在殿试中一举夺魁。然而,徐乾学也因在科场中违规操作,做出了政治错误,他在副榜中私自保留了汉军卷,最终被都察院揭发并降职。
三年后,康熙帝为了解决由于平藩带来的财政问题,推行了“捐纳”制度,允许有钱人花钱买官。作为家底丰厚的徐乾学,毫不犹豫地出资捐纳,因此官职得以恢复。回到翰林院后,徐乾学重新得到了康熙帝的关注,不久便被任命为左春坊赞善兼日讲起居注官。虽然品级不高,但因职务的关系,他随时都能接触到皇帝。
徐乾学不仅懂得如何深得皇帝欢心,还擅长拉拢权贵。很快九融配资端,他便破格晋升为《明史》总裁官,进而成为侍讲学士。康熙帝的最大政治任务之一,就是为清朝入主中原正名,修纂《明史》便承载着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。为了协助康熙实现这一政治目标,徐乾学可谓是竭尽全力,通过制造舆论和理论支持来推动这一工作。康熙帝对他完成任务的能力十分满意,即使徐乾学屡犯错误,康熙也多次选择宽容。
徐乾学作为一位臣子,理应对皇权怀有敬畏之心,但他却常常以投机的手段攀附权贵,成为朝廷中令人厌恶的存在。康熙前期,朝中有两大势力,分别是索额图和明珠。徐乾学毫无原则地投靠权力强者,起初他依附于索额图,遭到拒绝后,转而依附明珠。随着索额图失势,徐乾学便开始打击并报复他。当明珠遭遇弹劾时,徐乾学再次倒戈,将矛头指向明珠。在这场朝廷的权力斗争中,徐乾学游走于两派之间,最终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。
然而,这场政治纷争中的真正裁判却是康熙帝。徐乾学虽然得到了圣心,但也因此遭到了许多朝臣的反感。李光地曾直言,称徐乾学为“诡异奸诈”的人物,是朝中最危险的人物之一。
康熙二十七年,湖广巡抚张汧的贪污案件被揭发,案件牵涉到多位高官,包括陈廷敬、徐乾学和高士奇。在调查中发现,张汧曾多次向徐乾学和高士奇行贿,但由于两人深谙官场规则,最终他们将责任推卸给了陈廷敬。虽然陈廷敬从未收受过张汧的一分一厘,但由于他与张汧是亲戚关系,最终他成了替罪羊,遭到了严厉处罚。徐乾学虽然牵涉其中,但由于他的辞职请求被康熙批准,依旧保有了“修书总裁”的头衔,得以在家继续修史。
徐乾学在罢官后继续留在京城,然而,康熙二十八年,御史许三礼上疏弹劾他,指责他与高士奇结党营私、勾结权贵、贪污受贿,还纵容亲戚贪赃。虽然许三礼的指控大多属实,但康熙帝依然选择袒护徐乾学,因为他正为康熙帝的“满清正统”宣传工作出力。康熙不仅没有追究,还警告许三礼不要乱找事。可许三礼并未退缩,经过深入调查,他拿出了徐乾学多项违法乱纪的证据:包括在乡试和会试中为亲戚开后门、与盐商勾结从中获利、通过管家收受贿赂等。面对铁证如山,徐乾学无法辩解,为了避免舆论的风头,他请假回家扫墓,康熙帝也给了他台阶下,表示他修史有功,允许他继续在家整理《明史》。
在徐乾学离开京城时,康熙帝亲笔写了“光焰万丈”的匾额赐给他,这块匾额成了徐乾学的“保护伞”。然而,在他回到家乡不到三个月后,两江总督傅腊塔向康熙帝上奏,指控徐家族长期横行乡里,作恶多端,列举了徐家二十多项不法行为。尽管康熙帝接到奏报后依旧选择不予理会,但两年后,他计划重新启用徐乾学。只可惜,徐乾学因病去世,未能再度回到朝堂。
徐乾学去世后,康熙帝虽然下令恢复其原官职,但并未按照惯例给予祭葬九融配资端,也没有赐予谥号。或许,在康熙帝心中,徐乾学不过是一个工具,虽然生前曾为自己所用,但死后不再需要给予太多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全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